目前分類:經典文學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本探案基本上我會認為是老福探案中比較特別的,其中營造的懸疑氣氛,可說是拍電影的最佳素材。因為有詛咒迷信,有詭異女子,加上荒原午夜,巨犬嚎聲,受害者慘叫,簡直就在山野中迴盪著恐懼的氣氛。我們都應該知道老福探案基本上都是由華生來轉述,這集呢,我認為華生可以說是主角,幾乎所有個觀察,陳述,都是由華生處理,老福則是突然現身案發附近,還被誤認以為是嫌犯之一,這是這本案件比較特別之處。

福爾摩斯探案雖說已經年代久遠,但我想柯南道爾所樹立出來的偵探原型,破案推理,角色互動,氣氛營造,還真沒有幾個可以超越。雖然近來比較少看到這類有趣的古典作品,但怎麼說,老酒還是比新釀的香醇,回味無窮。這本作品讀來還是被氣氛營造所眩惑。真像鬼故事,但終究還是要導回科學理性辦案,講求實證實據的路子。

Cover_(Hound_of_Baskervilles,_1902)

文章標籤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柳樹間的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應該是英語系國家小孩都很耳熟能詳的作品,小說充滿許多對於動物世界的想像。作者採用擬人法創作,所有的動物雖然並沒有真正的名字,卻給他們一些稱號,像是Mr. Toad, Mr. Badger,這些聽起來就有英國鄉紳口吻的稱謂,另外,在人物塑造上面幾乎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非常鮮明、可愛,在情感關係的琢磨作者描述手法非常細微、溫馨,有些段落看了不僅會笑還會非常感動。

動物與人的世界,在這本作品裡是交纏在一起的,也就是作者將動物更加人性化,而人也不再是萬物之首,而是萬物之一,與動物生存在同個社會裡面。那種萬物合一的世界,是充滿和諧、歡樂的色彩。全書充滿pastoralism的氛圍,讀來彷彿漫步英國鄉間田野、河岸那般,彷彿跟著一起度過夏天划船的愜意日子、冬季大雪紛飛、度過耶誕、看到報佳音的孩子、一起歌唱。因為動物四處訪友,在小說中還出現了村莊地圖,每個動物都有他們居所的位置,更具有真實感,還能按圖索驥一番。

《柳樹間的風聲》的世界裡,是充滿歡樂、和善的,所有角色都有個性上的優缺點,有的角色還有一點小心機,愛吹牛的蛤蟆大爺性格最鮮明的角色之一,雖然愛吹牛,人緣卻也好得不得了,逗趣、可愛極了。作品基本上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出走的描繪,是普遍人性對出走的渴求,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期待,像是尤里西斯一般的冒險歷程。另外一方面是人際關係的描繪,那是人類情感依傍的重心,友情與親情互動緊密牽連。作者將這兩部分編織得極好,不會讓人覺得是把小說分裂主題似的,閱讀起來非常流暢且愉悅,彷彿聽到田園之歌。加上作者在寫景上也加入擬人化的抒情手法,許許多多段落都讓我回味再三,說是poetic prose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wind-in-the-willows

文章標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作品語言一樣是卡佛式的直白,卡佛的風格與題材,愛情的缺席,柴米油鹽的題材。基本上小說並沒有太過明顯的高潮,或說,小說並沒有低谷時,原先生活就是這樣追著錢跑,頂多說後來家人野心更大,更會壓榨該男子。既然是這樣的低谷遊走的生活,還有什麼值得盼望呢?鞋子破了也沒錢買,想看電影也沒錢揮霍,這不用讀經濟學就知道的事,已經入不敷出了。但就在一切都被壓榨殆盡,也一切不會有所改變的狀況下,至少真正入睡做個夢,總不會也被剝奪吧。

夢中,死去的爸爸讓年幼的他跨坐在肩膀上,讓他覺得好像自己坐在大象的背上。這夢境是此作品明顯分割的點,夢境之前,是現實經濟困頓的壓力,夢境是脫離現實,回到無憂的童年,回到婚後甜蜜歲月。儘管作品安排現實壓榨,夢境無憂,回到現實,這樣必然性的寫實故事套路,卻又將夢境的氛圍滲透到之後一樣被現實生活壓榨的人生,柴米油鹽的現實似乎也嶄新的面貌以對。雖然此作品是一貫的卡佛風格,語言,主題,素材,這本作品的結尾卻跟以為不同,不那麼留白,而是指向了一個一樣在現實世界的出口,卻又像是另一場美夢,希望主角能繼續奔馳,那是短暫的自由,卻是讀者希望永遠不醒的夢。

carver

文章標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說基本上的步調是緩慢的,但這緩慢卻有作者想要處理的讀者與故事的關係,步調因為緩慢,讀者閱讀速度就必得緩緩進行,在用字上,Hill女士所使用的語言是非常具有滲透性,會慢慢滲入內心底層激起悚然,我想這本書中譯要翻得好是會有點困難的。打從一開始主情節所營造的氛圍,在Arthur還沒去Crythin Gifford前,整體營造就是處於礙滯、濛濛、屬於gloomy,foggy, creepy的層級,讀者是很能進入作者後續要傳達的事件。而這種大霧所引發的blindness,後來又接續在Crythin Glifford當地因為濃霧,看不見卻聽得到的聲音,引起的驚悚,其實也是一連串連一串的效果。在品味這本小說時,我非常喜歡裡頭的用字跟串連出來的驚悚效果。

鬼魂當然有其背後故事,但詛咒卻是無差別待遇的遷怒,很多事早在一開始Arthur就被扯進去,那是無法逃脫的doom, 那是Arthur所不知道的,而讀者卻依稀可以猜測到,不只離開村落,永不回頭就能了結的。於是Arthur說完了,他說"enough!" 讀者也跟著情緒軋然。從開始到結束,籠罩的驚悚情緒是漸次遞增,到沼澤地的濃霧馬車與哭聲是個高潮,後來Arthur提起那件事,至多是個要超乎預期的轉折,倒是不至於會將情緒再度陷入當中,這也是我說的讀完小說,驚悚情緒軋然而止!

the-woman-in-black

江欣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耶誕夜,一定要有鬼。這個故事當然也不例外,但絕非像《黑衣女子》裡要家人圍爐壁爐講的驚悚鬼故事,這本小說的鬼、幽靈,是那種可憐的、精靈的、善良寬和的,是來感化全世界、全宇宙最自私、最小氣、最不慈悲的老頭施顧己(Scrooge),要將這個「心腸既冷又硬,像塊打火石,就算以鋼棒也擦不出火花」的吝嗇、無情的老頭感化為大善人,可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於是就派來他生前的合夥人馬利,拖著綑綁他死後靈魂的鐵鍊,來預示施顧己最好快快悔悟,免得死後後悔,於是接連三個夜晚來了三隻ghosts,要來帶施顧己遊歷過去、現在、未來。

此作品當然是溫暖、感人的,施顧己當然最後被感化,這是最合理不過的聖誕故事。但這本中篇小說也四處重現狄更斯在大部頭作品裡的人性關懷,特別描述在維多利亞中期的英國社會的貧苦狀況,藉著施顧己的過去及現在式的遊歷,讀者也跟著遊歷了過去英國社會的景況。再者,作品當中充滿感性之處,對施顧己在回顧自己童年過程的情感,許多段落是會引起讀者同情與共鳴,雖然一開頭的章節將這位角色形容地非常刻薄,但卻因回顧過去的章節,這位角色是會讓讀者激起一點同情,我想這也是作者此本故事會這麼吸引人一讀再讀之處,耶誕,原本就是要溫暖、團聚、祝福、與快樂的。

願大家耶誕快樂,平安喜樂。

christmas car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首詩也是從布萊克世故之歌選出來的一首詩。詩分為兩個詩段,前一個詩段,是詩的speaker說有人要給他美麗、可愛的花,但因為他已經有了一株漂亮的玫瑰花所以推卻了。在第二個詩段裡頭,還是speaker來述說,他說,上一段的行為後,他走向他那株玫瑰樹,日夜照料她,這邊是說「日夜照顧『她』」,所以在閱讀上我認為應該要傾向這株玫瑰是女性伴侶、情人的代稱。最後兩句算是全詩高潮,他說他的玫瑰「帶著嫉妒地別過頭,」「她的刺成了我唯一的喜悅。」

一如在The Sick Rose (枯萎的玫瑰),這首詩無庸置疑地運用玫瑰指設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女人,一種是愛情。若我們將全詩往玫瑰是指涉女性情人來看,那整首詩則是在描述女性在情愛關係上頭的心胸窄小,儘管對方拒絕另外一朵可愛的花,大老婆仍舊嫉妒,嫉妒又使她背對自己的情人,只容得把最美麗底下的尖銳暴露在情人眼前,她的刺,或許指稱不只是嫉妒帶來的破壞力,或是只自曝醜陋的性格。

倘若,Rose tree是指愛情之樹,整首詩呈現的是一種儘管愛情堅貞,卻依舊會因為一些無關係、不佔地位的偶遇,造成隔閡,刺傷的是心,也傷了愛情。或是,愛情面貌下其實是有著攻擊、傷害的另一面。

pretty rose tree

有人給我一朵花
是從不在五月開的花。
但我說,「我已經有了一株美麗的玫瑰樹了」
因此我捨棄了那朵美麗的花兒

然後我走向了我美麗的玫瑰樹
日夜照料她。
但我的玫瑰帶著嫉妒別過頭:
她的刺變成了我唯一的喜悅。

原詩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步向崩潰的過程,這是費茲傑羅在散文《崩潰》The Crack-up最開頭的句子。崩潰許多種類,外在的打擊是外顯的,而且在肉體上很容易有所查覺,但有種崩潰卻是作者在這邊想提的,那是在不知不覺中來襲,緩慢地作用,卻讓本人毫無所覺,等到發現時已來時已晚。作者述及在察覺崩潰與真正崩潰起作用打擊到自身其實是有段緩衝期,那時他的症狀有如近代的Depression,只想逃離一切,想要獨自,於是躲著、躺著,想著這一切。等他想通了,他說「突然間,出人意料地,我好轉了」,「然而一聽到這消息,我又像一只陳舊的碟子崩碎潰裂。」

這篇散文是費茲傑羅的自剖之文,行文中讀者幾乎是在目擊他的碎裂過程,他是碟子,是陳舊的碟子,且結局是碎裂崩潰了。文中其實若隱若現提到了自己在成名與必然面臨失敗當中打轉,這是屬於一種對自身所處位置的焦慮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文中,其實作者依然透露出自身對於文學志業的堅持,但將自己比喻為碟子,陳舊的碟子,已然出現裂痕,或許在暗示著自己在這段時光在寫作上的低潮失落,擺盪在成名後來可能會接踵而至失敗的焦慮。我在想這個陳舊有裂痕的碟子的比喻頗值得玩味的,究竟這種碟子比喻是已經被人棄之如敝屣或是仍可擺著保存,但僅供藉由外人觀賞來安慰自己過去曾也是亮潔的、令人難以忽視的、還能裝盛華美菜餚的碟子呢?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後一吻》Last Kiss是費茲傑羅死後才出版的文章,算是他所有故事題材裡面屬於Hollywood素材的其中之一。故事梗概是這樣的,一位從英國到美國發展的20歲女演員,西碧兒,遇到製片吉姆,還有其周旋在導演、演員的小情節,最終,咱們女角芳華年紀就因病過世,留下的是她與吉姆過去相處的夜晚的晚安之吻。

這篇故事的調性還是一如以往的悲劇,卻不像愛倫坡所言的:美女之死是最美的。故事的悲傷性質是來自於那種未竟的夢以及無法融入社群、最終被這個Hollywood的文化掩埋。英國來到異鄉的女主角,追尋一種近似美國夢的想像,卻因為自身太有個性、太過自視,失去能夠握在手中的機會,儘管青春是受用的籌碼,最終還是必須屈服的小社會生存之道。

或許,在製片者吉姆的心中,一樣是留下些許遺憾的,最終擁有的遺憾的哀傷、眼望理想失落的愁緒,對他當然不是他的哀傷或是理想失落,而是從年輕的西碧兒身上所看到回憶的面貌,希冀能夠幫她,卻也知道她最終是會自己毀了自己,《最後一吻》,並非書寫愛情,是在曖昧不明的情感裡書寫失落。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篇極為美麗的故事,可惜一開始的語調便足以讓人知道這絕對是個美麗、絕望又使人唏噓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敘述者提到有個叫傑弗瑞柯坦的作家,不有名,寫些有趣、聰慧的短篇故事,但談不上經典作品。1908年後就不見作品。有個名伶蘿克珊,也是突然沒了消息。後來知道這兩位才子佳人結婚了。敘述者揭露,傑弗瑞寫的小說、蘿克珊表演的劇目都比不過他們後來的遭遇都還轉折離奇,「更幸福也更絕望」。

這篇故事最精采的部份,我認為是整體的安排與結尾。用局外人的敘述語詞,看起來讀者會陷入閱讀軼聞舊事,去品嚐這對才子佳人究竟後來怎麼了。每份愛情的開頭幾乎都是美好甜蜜的,蘿珊娜美麗,傑夫有才氣,兩人相愛得可以,這讓好友哈利看了,不禁比較起自己妻子凱蒂與蘿珊娜的差異,心裡默想要是凱蒂可以如何就好...

可是命運劈來當下,沒有人能夠閃躲,面對的方式卻成為後來日後行走路途的面貌。這十來年,蘿珊娜重心就只擺在丈夫的病床邊,照顧早已成為木乃伊的傑夫,是盼望傑夫能夠清醒還是看守他不要離去,剩她一人。過去的愛情點滴,在小說中,其實並未說明是否消逝或是依然存在,這是費茲傑羅在這篇作品巧妙的留白,創造出來的餘韻緲緲,特別在結尾的處理更加重力道,人生中來來去去,命運突來,或許對小說中的幾個角色來說,真的只是理想「未竟的痛楚」而非幻滅。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容我借用一下Philip Roth在《乳房》的開頭:「太陽底下的事都是開始得很奇怪,」《班傑明 ‧ 巴頓的奇幻旅程》就是有這樣一個怪奇的開始: 出生在南北戰前的一家醫院,老爸羅傑趕忙進入醫院要看自己的新生兒。這一路遇到的醫護不是驚慌,就是欲言又止又憤怒惱羞。等到羅傑親眼見到兒子才恍然知道原來一路上那些人的奇怪情緒從何而來。出生不到幾小時的兒子,外貌、舉止、言行皆如70歲的佝僂老人。而後,為其取名班傑明,這位小班在12歲時發現自己好像變年輕了,兩頰變得比較豐潤,臉龐紋路似乎淡了點,出生越久,外貌卻跟著年齡而越變越年輕,隨後又因為結婚、生子、闖事業而忽略了12歲那年驚異地發現自己外貌變年輕的問題,直到再度意識到問題嚴重,已到無法轉圜的地步。

這篇作品風格不若以往我所認識的費滋傑羅那般充滿理想的懷抱與幻滅,或是看起來就是應歸類在文青的美麗與哀愁。我會用幻想風格來形容此作品,剛出生就是70歲外在的老人,還有什麼字眼比奇想、異想更適合這部作品呢。雖然一如預期,很容易變猜測到作品的發展─班傑明的身形、智識、認知能力一定會隨著年紀漸增一路倒退,甚至記憶本身都會因為這生理的、心理的歸回原初而隨之模糊消逝,終至終結、也終至虛無,從南北戰前出生到1920年代,外貌從佝僂老人至初生嬰兒狀態,或許也正像是美國本身的展現,從舊時代更迭到新時代,記錄了美國的發展,除了異想以外,或許也透露出作者的懷舊情感,畢竟,作品對於作品結束一切落入虛空的描述依然令人感到感傷與惆悵的。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字面上的解釋是,玫瑰枯萎是因為蟲的愛情,又更因為這種愛情的黑暗與私密。而若在回頭看thy bed of crimson joy(你緋紅喜悅的床),這是玫瑰的床,是緋紅的喜悅。也就是這張玫瑰之床其實可以說是在綻放的姿態的,是繁華的樣貌。這兒我得提出詩中的象徵意涵,假使玫瑰是象徵愛情,緋紅喜悅的床,可以說是指涉sexuality,這可以是喜悅的,然而導致愛情枯萎的卻是蟲的不欲人知、在黑暗中進行的愛(或稱愛與性的結合)。此時的喜悅就因此造成了後面隨之而來的腐朽。這樣來解釋這首詩,我們可以說,愛情與性,是要誠實、純潔無穢,公開且能夠坦承的,然而在社會教條的壓制下,它非得讓愛情在黑暗中進行,必須是壓抑著前進,這樣的愛情最終是走到凋亡之道。

又可從另外一方面著眼,在Blake最原始的版畫上透露的,這是「條」蟲,而蟲的外形卻與雄性象徵的陽具等同。此外,在提玫瑰,除了指涉愛情以外,或許也同樣能夠指涉女人或是少女懷春。而在thy bed of crimson joy,crimson這個字又是特別的意涵,我們可以說那是雙頰「緋紅」的色調,卻也可以說那是處女之腥紅之血, 這樣的情狀不免會想起那種必然在黑夜進行的暴力的性事件,原屬少女與情人喜悅的初夜,卻在暴風、在黑夜、在靜悄悄不自覺的狀況倏地愛情被破壞、變質了。

sick rose玫瑰啊,你枯萎了。
飛行在黑夜的
那無形的蟲
在嘯呼的暴風中:
找著你那
緋紅色喜悅的床;
他暗黑的隱密的愛
腐朽你的生命。
原詩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變形。人變為甲蟲,這是一種衰退。故事說為了家庭努力工作的人,有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而且講話含含糊糊,沒人能與其溝通。一種de-humanise的狀態,又是一種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工現況的映照,人異化為物,價值的衡量不再是情感的聯繫而是其所貢獻的價值,實際的、金錢計量的價值。然而,需明確指出的是,在這種變形昆蟲的異想曲中,人的真實反倒映照在變形的荒謬。理智允許的範圍內,我們知道人是千萬不可能變形。卡夫卡賜於甲蟲變形狂想如同一面鏡,映照真實世界。作品裡的主人公,身為人時,是活在假象的自我價值建立中,當外在已然失去人的特質,剝離掉的卻是自我價值幻覺的破滅,變成是種覺悟,而這覺悟終究導引至輕如鴻毛的消逝。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小說立意是頗明顯,批判。但其營造的效果可謂驚悚,激起內心的驚恐。在語言敘述角度的運用上,採用有限制的敘述觀點,創造了一個文本與閱讀中模糊的空間,這種空間就是作者用來玩耍的地方,使此本小說不致流於純批判為的閱讀侷限的嚴肅小品。從一個女人對自己說她丈夫要他做禁閉治療到她出現似真似假的幻覺,導致後來撕除壁紙的行為,這當中所創造的世界可以這樣形容是從理智的客觀描述事件到逐漸成形的瘋狂,漸次成形的瘋狂又得從當中對主人公對外界觀感及感官描述來看,是走向失序的感知與認同,妳可以說被害妄想,也可以乾脆說變成精神分裂。驚悚點在於妳不知道到底她到底是不是瘋了,妳也不曉得究竟他丈夫是看到她瘋、她被附身受驚嚇,還是看到牆中女人。另外一點,誰能確定是否真的有醫生丈夫以及大姑存在。

文章標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在生命中會有很多時候受到某件事、某些話語而改變原先的志向。先別急著否認,你沒有只是你剛好沒有機會遇到。若非遇到Jay Gatsby,這本小說主角Nick Carraway恐怕還活在追尋財富的美國夢裡無法清醒唄!Gatsby的一連串事件影響到Nick看破美國夢浮華虛空的本質,回到中西部,從此跟某類人士斷絕往來。

基本上這本書的閱讀要符合大眾胃口,多數人還是傾向把焦點放在那位大亨身上,畢竟最賺人熱淚的還是這種豐富生動的感情性書寫,我也不例外,當時閱讀可以說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為Gatsby不值。

在閱讀的激情稍減後,沈澱的最好方式或是是該隔著點距離來看待這部作品,你可以採取鳥瞰的方式來閱讀,這樣你會看到關於Gatsby感情書寫的外頭是圍著Nick Carraway的觀看視角。讀者唯有採取鳥瞰方式才能不被Nick的敘述牽著鼻子走,也才夠客觀看到更深層的夢想幻滅,那才符合書名提到的”Great(ness)”。

說Gatsby偉大不只是明知前有坑卻要跳,這是表層,最終是要指向核心的偉大,是在於他的小傳成就了Nick的頓悟。這種詮釋可以導向《大亨小傳》結構的均衡,敘事對應意義,大敘事對應小敘事,不可否認的上乘之作。

文章標籤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