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商周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看星星,遇見愛情》是角田光代與日本占星大師鏡龍司一起合著的作品,看後記得知這是連續兩年在雜誌《Misty》連載的專欄共24篇,特別的是每篇後面都有星座分析,很難說那一個比較精彩,但就個人來看這部份比小說有趣得多,當然的世界上有這麼多人類,實在不可能只以十二星座將全體歸納分類,不過既然強調星座是全書主軸,勢必會引起讀者的期待,特別注意屬於自己、朋友或愛人星座的故事,但這也是讓我失望的地方,觀看時腦中浮現的總是「咦,才不是這個樣子呢!」,在主角們身上找不到情感投射的點,而後劇情又過於平淡,就算想拋開星座從另一個角度欣賞,也無法稱讚內容出色。

      會讀此書完全是因為作者是角田光代,想看看她會如何書寫,一方面也認為就算當成單純的短篇愛情故事來讀應該也滿不錯,沒想到卻感食之無味且快速翻完,以十二星座男女各自擁有的特質為出發寫成的愛情故事,其實並不是少見的題材,只是讀過的作品大都會受到為了符合星座特有素質的影響,過於強調個性和內心戲以致於劇情扁平,而有一些要是把這是某某星座的標示拿掉,章節順序打亂,其實也難以分辨出來那一篇究竟該配對那一個(除非作者寫超級龜毛又有潔癖這種關鍵字)。

 image (2)  

文章標籤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論一本從沒讀過的書的行為如何可能」是全書主旨,作者以許多文學著作的截錄來印證其理論,試圖說服不論是詳讀、略讀、隨手翻閱或根本沒讀過的人,只要能夠掌握書本在文化中所處的定位,在群書中被置放的相對位置,就算不了解內容也能夠侃侃而談,

      書中有許多概念重覆出現,像是文本的不明確性和變動性,因為它們經常受到閱讀者的幻想與想像力的衝擊,記憶的重新組合,以便配合因應時之所需,它們大都是原作被重新建構的產物,況且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座自己的圖書館,由其所讀過的書本所組成,它影響著我們和書籍與他人的關係,因此與另一個人討論某本書卻無法達成聯繫時,這種衝突其實是來自於兩人的內在毫無重疊之處,而如此自成一格的體系成為讀者閱讀新文本的基礎,形成認知中的理論架構、所爬梳出的理解方式都具有獨特性,就算沒有讀過一本書,還是能從自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素養自在的加以評論。

    人應該從承認無知的羞愧中解放,消除我們對別人知識淵博所產生的焦慮感,真正重要的是書以外的東西,不是書中的角色或內容,而是參與者的創造力、討論時的當下、如實的表達自我、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接觸到作品所蘊含的潛在的豐富性,但是這些都不能代表同時也觸及了文本應有的普遍真理。

      懶得看完整本書的人可以只解讀這段話,「在一個無限出版的年代,真正有文化涵養的人,並不需要讀完每一本書,只要能瞭解這些書在我們文化中的地位。」我想這可能才是為什麼不需要讀完一本書的原因何在。

image (1)  

文章標籤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期應該是一本有趣的動物主角的溫馨小品,至少以David Sedaris過去的作品來看,我期待這會是本非常幽默而且funny的短篇故事集。翻閱完畢後,我覺得挺失望的,跟預期不符。基本上,十六則短篇故事都是以動物為主角,主題包含人性、社會、性別對待、種族等等議題,作品沒有個美麗的開始,也沒有什麼太完美的結局,只能說是有些些地殘酷,有些些地自私,有些些地出乎意料。若非,插圖實在可愛得緊,會讓我想繼續翻讀下去,不然這種沒有一個resolution,又那樣黑色的作品,實在不對我的閱讀胃口。

最終,我一想再想,究竟是因為作品不符預期,讓我失望,或者,是因為那是我們早已覺知的人性,習慣了,也不想面對的真實,又以圖文方式,用動物為主角展現,又更赤裸,逼得我必須要去面對這樣的殘酷與自私,確實就是人性的一面。

Squirrel Seeks Chipmunk

文章標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角日野克人是一名大學副教授,因車禍意外導致性功能不全,又在治療過程途中,接到妻子與他的編輯一同於偷情的飯店中因火災喪生的消息,礙於社會地位和妻子娘家聲勢,無法接露事實的他將此股怨氣隱忍在心,雖以萌生報復之意又已無對象可宣洩,只好把此種扭曲的恨意以過往即熱衷的惡作劇的電話騷擾,試圖透過綿密如蜘蛛網般的線路,利用人天性具有的信任和猜疑之情將自己的惡給釋放傳遞。

  書名以《獻給妻子的犯罪》為題頗為令人玩味,這起案件並非充滿感恩和尊敬的獻祭,而是一種儀式性的洗滌懲處,是丈夫出自自卑的心態作祟,合理化自己的犯罪所為,聲稱是用以警示那些活在世上卻不守貞節的妻子們,實際上卻一點都無法達到警惕和宣誓神蹟等崇高信念,收尾的他落入一種哀愁可笑的姿態,不願被旁人得知的真相,他極力想維持的假象,被幾起事件的突發和自身張狂給徹底的揭露和摧毀。

  第一次閱讀土屋的作品,書封上說是風格丕變之作,若真如此便得考慮從別本重新認識其文風較為妥當,因本書開頭雖以本格推理為展開,文末的收勢卻是走向社會派的變格,此一安排轉折雖不顯突兀卻令人有點失落草率之感,整體氣氛營造和安排上是緊湊和富有吸引力的,可惜在手法破解卻不盡人意,只能說原先完成的中短篇長度,較適合展現故事的整體風貌,後來的擴張續寫反到因此失了些準度。

image (22)  

文章標籤

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願外有惡人為惡,只需將他們與其他人類隔絕並摧毀他們。

但區分善惡的線劃過每個人的心臟。而有誰願意摧毀自己心臟的一部分呢?

─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Alexander Solzhenitsyn)

   

     呼應書中開頭亞歷山大‧索忍尼辛的引言一樣,善與惡的存在無法分明剔除分別開來。彼得‧克朗在這七天中行使了大量的暴力與邪惡,在對讀者看似無法成為殺人動機的理由下殺害了無辜的旁人。或許被害者的行為不乏對彼得‧克朗有著輕視不屑與冷漠厭惡進而慘遭毒手,但人與人的疏離與虛偽是不足為奇的社會通病,甚至是以既定的社會常態。本書沒有鮮明的道德批判與是非對錯,但試著從眾多被害者的小惡看到彼得‧克朗的大惡,他們都表現了對他人的反感憎恨的情緒,只不過彼得‧克朗又從其中延伸出感受殺害中的極端快感與扭曲滿足,就如同無知小孩拿放大鏡火燒螞蟻,與其說孩子們是天真不懂世事,倒不如是說人性確實存在著對於從傷害與玩弄生命的渴望,只不過是隨著良知道德的規範去教育矯正內在的殘忍與冷酷。 

      彼得‧克朗不時有著對自己自言自語呢喃般的嚇人發言,對過往的回憶點滴與痛苦歷經逐一分享,在閱讀他苦悶沮喪與負面消沈的人生哲學卻又能深刻地感受到讓人發噱的黑色幽默。我們對他的了解只僅於像心理分析師聆聽病患所述說的種種,仍無法如同他本人那般的了解他的感受與情緒,也或者連彼得‧克朗本人都無法徹底看清內心的需求與期望。人性既存在的良善,一體兩面中一定有著割捨不掉的邪惡,彼得‧克朗的故事只不過是屈服於惡的另一樁悲劇。

      結尾的布局或許稍嫌無法將故事充滿張力與絕望的情節一氣呵成,但人性的懦弱不安、恐懼悲傷,或是感官與心理所承受的種種痛苦都在主角彼得‧克朗這七天中到位地呈現了。就作者強尼.格林的敘述手法與故事舖成,這是一本大多數讀者可能會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精神失常殺人犯煩悶無趣沒有意義的無病呻吟,但是我還是在彼得‧克朗對人性與社會滿是精闢獨特的見解感到共鳴,甚至還不時覺得他扭曲的黑色自嘲幽默相當逗趣。畢竟,有哪個神經正常的傢伙會在意松鼠埋藏在院子裡的司康餅,甚至頑固到挖出來逼覺得老是在偷看自己的鄰居吃掉呢。

七日後

Marionet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北歐推理小說興起,內容特色往往會呈現當地的氣候背景、歷史人文、社會體制,甚至這部份的書寫與犯罪案件主軸比重可說是不相上下,比起編造巧妙詭計和犯案手法,事件本身偏向寫實冷硬,重視其所帶出的人性幽暗和現實批判,若是情節鋪陳得當及脈絡條理分明時,這些博聞見識能讓犯罪小說衍生出多方面向,供讀者反思背後所蘊含深層意義,在我讀來《雪中第六感》於此是失敗的。

    Peter Hoeg安排了男童由屋頂跌落意外事故,主角追查疑點進而揭露出隱藏在科學家背後的龐大陰謀,格局架構宏大,行動舞台也由城市、海上、冰洋逐漸擴展,可惜的是得耗費許多耐心,甚至必須對作者及角色充滿熱情才能燃起動力讀完,否則很輕易便被書中眾多無法詳列的深奧議題給淹沒迷失,跳躍性的片段拼湊,看似強烈實則切割零碎的情感,不僅使劇情刻板僵硬,亦阻礙了讀者融入故事,中間的樊籬好比女主角史蜜拉與其他人的隔閡,如此堅硬清楚絕對。

image (2)

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