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麥田出版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宛如阿修羅》敘事的口吻如此平淡、步調近似緩慢,可就在你思索這些情節只是重覆兜著圈子毫無進展時,下一刻便以一種嘎然而止的方式劃下主要事件的頓點,將原先仍在吵吵嚷嚷的局面收拾,而後再度掀起另一波動盪,這並未造成情緒上的斷裂,反而是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也許此種寫作手法來自於她所從事的編輯工作,將劇情在適當時刻俐落切割,在章節轉折之間合理銜接。

   如果書裡所呈現的家庭足以代表大部份人的現實生活,那麼婚姻和承諾所給予人的聯想,便離真心相守和永恆不變距離如此遙遠,憂傷的是它似乎真正道出實際存在於愛情中的醜陋、人性的多疑、妒嫉、自私和善變,最初婚姻生活所擁有的幸福光輝、甜蜜溫暖和珍惜珍重,卻未能隨著歲月的延長而增長,由濃郁轉為稀薄,從切切實實的持有化作貌合神離的烏有。

    向田邦子並未刻意安排用來譴責外遇只是從諸多角度自然的設置了許多可供思索此議題的橋段。其中姐妹情誼的刻畫更是細膩入微,除了恭敬友愛之外卻又充滿了競爭較量的心態,既不希望對方的人生超越自己許多,卻又在其落魄困苦時感到不捨難受,相信擁有手足的人多少都曾意識到這樣的複雜心境,尤其在性別一致時更能強烈體會。

    書裡的女人要的從來就不只是愛情,並不是能夠被愛就可以得到滿足,她們對於愛情的標準都有著共同渴求,便是希望對方「從頭至尾專注熱切的只凝視著我,一時半刻都別為了其他的女人停留。」

image (24)  

文章標籤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軸就是一個死刑犯跟一個自我厭惡、墮落的大學老師的愛情故事。運用兩種筆法,一個是用死刑犯的日記(回溯自己童年過去、成長過程與現在),一邊是用女主角的陳述,陳述自己的心境,部分用對話形式表示。以一個愛情小說來說,結局想必是不美滿的,愛情來得太晚,覺悟太晚,不過仁慈、寬恕卻蔓延在小說中。作者意圖太明顯,這是一本非常說教式、宣傳型的作品,要讓讀者深思是否每個犯罪者都是自願犯罪,是否死刑那麼必要,又是否可用寬恕來替代刑罰。倒是談罪與罰,此本小說恐怕是達不到那種層次,激起讀者深思死刑存廢問題,那倒也不必。因為基本上作者原始設定就出現誤謬,男主角的死刑是因為替人頂罪,是被冤枉的。不足以用這種特例來套用在普遍性的問題上打轉,也不必因此忿忿不平認為角色的狀況是普遍性的,換個角度,這像是一種藐視司法的解讀。愛情故事,欣賞一下。作者立意,倒是別失去理智判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據說催生了韓國相關法案,稱為熔爐法案。一間聾啞學校引發的性侵害事件,校長、校內老師都牽涉在內,經年的性暴力,背後引發的是權力體制的不公、社會階級的先天不平等,經濟不均衡的必然妥協。法庭上直白赤裸質問下的言語暴力,或許令人不忍,然,有聲總歸還是比沉默為佳。

小說訴諸了幾種沉默,一種是視若無睹、聽若未聞的沉默,是不該發生、理應譴責; 一種是被迫的沉默,基於經濟、社會地位壓迫底下的妥協沉默,是讓人深感無奈; 另外的一種沉默是無知的沉默,智商不足不明事理、不知世事的沉默,這是最堪憐的一種。施暴者便是利用這第三種沉默經年加害,共犯是視若無睹的冷漠,而妥協的沉默卻是一種無奈的狀態。或許,最該譴責的是社會基本權力結構、強弱關係的不平。

小說感人,電影後勁極強。沒有人會否認深受整起事件的震撼,文字與畫面的雙重效應對應「沉默」,這樣的力道是猛烈急速的!儘管如此,小說原該是由讀者引發感觸,思考的段落,作者卻相反地加入太多聲音,讓角色逕行批判,於是,讀者成為看著書中人物批判,跟著重複批判的台詞的學舌鳥; 創作理應留下空間予讀者思考,不應把空隙填滿,使讀者思如海綿。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本文緒將主角手毬的人生以十年為單位,切割成各個片段,敘述的角度除了她自身之外,還包括了周遭的人(戀人、母親、女兒、無血緣關係的弟弟),在我看來這些都無助於拼湊出手毬的整體印象,僅管多重視角裡的她並非毫無個性,可參入了其他人的人生後,她的部份卻格外顯得零碎,就連自述也只是在困惑迷惘和搖擺不定之間交互流轉。 

    我不認為手毬的際遇是因為血緣遺傳或是命運造化弄人,也許原意是打算透過書寫平凡人生中所無法避免的一連串不幸,使茫然疲憊的心靈能有同病相憐的撫慰,但跟《裸》一書相比起來,此作手法過於刻意營造這種氣氛,反而更讓人意識到這是一本虛構小說,難以喚起太多的共鳴,不可否認愛情確實存有著某種宿命般的黑暗現實層面,以至於使人夢碎,但此作中會有這樣的結果,更多是主角們過於自溺自憐,隨性放縱卻又狡猾閃避責任的歸屬。

    P.S 手毬的名字在書內亦曾誤植為毛毬,但封底書介也有此錯誤,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呢,手邊版本為初版,希望後來的再版有做更正。

image (3)
文章標籤

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