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末日主題時採取的是用時間拉長所引起的各項問題,重力加重,時間晝夜拉長,植物無法自然狀態生長,人體也慢慢浮現生理上的症狀,社會動亂等等連鎖效應。整體描述像是流水帳一般,角色與行為的交代不夠,於是讀者也只能知道他們怎麼了,後來怎麼了,全然沒看到角色的成長部分,情節鋪陳主軸是以時間變慢開始的效應在角色生活所造成的影響,普通,不亮眼,不夠切近讀者心裡,無法引起共鳴。再說運用點科幻的邊邊來創作,好像有點樣子,事實不然,在科學的角度上,地球自轉的效應來看,並不精確,有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前後不符合之處。當然啦,如果單純想看YA的讀者,可以試試,滿足一下末日情感處理題材囉。

age of miracle

文章標籤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著極為有趣的隱喻,作家、自我、貧窮叔母的關聯。首先是貧窮叔母的特性,在人還沒過世前,就沒了名字。沒了名字,也等同失去被認定、在世間的特殊性。她可以是Everyman,也可以是nobody。每個人一直都無視於貧窮叔母的存在,當有天出現了這號人物,不僅意識其存在,甚至連同關於此nobody的回憶也開始在腦海裡有了定位。接連來的是不安。

或許這種以形式出現的貧窮叔母是在提醒一個無命名的存在,儘管被忽略、在世間幾近無定位,但就是也佔據了一個共存的空間。在這篇作品裡,敘述者基本上是扮演了作家的位置,表面上是他說要書寫關於貧窮叔母的故事,但這當中卻同時也指涉自身定位的「普通、」作者對於書寫成品應照讀者自身經驗的不安、或者像是成名之後熱潮消退所必然的無人注目。這就是我所謂「貧乏な叔母さん、」「作家、」與「讀者自身投射」之間或近或遠,但總有個模糊存在的關聯。

blIND

文章標籤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星星,遇見愛情》是角田光代與日本占星大師鏡龍司一起合著的作品,看後記得知這是連續兩年在雜誌《Misty》連載的專欄共24篇,特別的是每篇後面都有星座分析,很難說那一個比較精彩,但就個人來看這部份比小說有趣得多,當然的世界上有這麼多人類,實在不可能只以十二星座將全體歸納分類,不過既然強調星座是全書主軸,勢必會引起讀者的期待,特別注意屬於自己、朋友或愛人星座的故事,但這也是讓我失望的地方,觀看時腦中浮現的總是「咦,才不是這個樣子呢!」,在主角們身上找不到情感投射的點,而後劇情又過於平淡,就算想拋開星座從另一個角度欣賞,也無法稱讚內容出色。

      會讀此書完全是因為作者是角田光代,想看看她會如何書寫,一方面也認為就算當成單純的短篇愛情故事來讀應該也滿不錯,沒想到卻感食之無味且快速翻完,以十二星座男女各自擁有的特質為出發寫成的愛情故事,其實並不是少見的題材,只是讀過的作品大都會受到為了符合星座特有素質的影響,過於強調個性和內心戲以致於劇情扁平,而有一些要是把這是某某星座的標示拿掉,章節順序打亂,其實也難以分辨出來那一篇究竟該配對那一個(除非作者寫超級龜毛又有潔癖這種關鍵字)。

 image (2)  

文章標籤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篇以去動物園看四隻袋鼠開始的作品,引發敘述者--百貨公司處理顧客抱怨的26歲男性--寫信給其中一位曾寄信抱怨的女顧客。後來,以錄音方式為信件寄給女客...敘述者從袋鼠觀察,引發對自身為單一個體的不滿足,想擁有分裂的2個自我,一個自我與此位女顧客上床的綺想,另一個自我同時與自己的女友上床。

作品中一再提及的共通點是大いなる不完全(nobility of imperfection),將袋鼠與女客信件--與咱這位敘述者對於自身定位的疑惑與不滿串成關係。也可以說是敘述者用袋鼠、女客信件的偶然性關連一面回應女客,一面用來關連自己的問題。本作品的文體基本上就是對一個對象喃喃組成,要進入作品狀況很容易,只要進入敘述者的意識便是。

--以上--(my very very serious review. period.)

將自己與女顧客的通信稱為Kangaroo Communiqué。之後提出的「性遐想」加上整部作品的流動,基本上,我是不會將此做當成村上春樹的上乘的意識流作品。換句話說,就是亂七八糟的組合、一個psycho紛雜腦海的糾結--脫序、出軌、異想。

村上春樹

文章標籤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本小小品,骨架應該算是愛情冒險故事,但說愛情又來得太突兀,講書本內容有也只是蜻蜓點水,但無法否認的是,所行之處,都可以看到咱男主角對於賣書的執著與口才,並運用自身說故事的魅力,讓孩子愛讀書,鄉人也買書。這或許也是作者書寫這本小品故事所想傳達的意旨,以輕鬆詼諧的敘述方式傳達出對推廣閱讀的渴望。只是對我來說,大概只是剎時間之類的作品,回味嘛?還好。推薦嘛?也還好。但解解嚴肅閱讀,費腦閱讀的疲累,是可行的,有些段落也是幽默好笑的。是輕鬆小品的,關於書、流浪、與愛情。


文章標籤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霧中的蕾雪兒》分成四個部份,登場人物眾多且後半部視角切換頻繁,這並未影響劇情進行,讀起來流利順暢給人一氣喝成的感受,而且讀者還是能將目光聚焦在警長史崔德身上,以他的觀點為出發,前半部述說了蕾雪兒及凱莉的失蹤事件的偵辦過程,談起了蕾雪兒的成長和家庭背景,帶出了可疑犯人的從容應對及她母親的複雜心境,檢方與辯護律師在法庭上一來一往的交互對持,在緊張情緒被挑起至最高點時頓然收勢,將氣氛營造在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時間往後推移到三年後,展開另一條主線,拉斯維加斯的女警官瑟琳娜正在搜查一起謀殺案,年輕女子克莉絲蒂被棄屍於沙漠之中,找出她身份的同時也發現所有線索指向之前的失蹤案,兩案之間有所連結。

    本書的調查人員都非神探也沒有卓越的推理能力,大都是藉由現場證據的採集及專業鑑識才能逐步抽絲剝繭,可看出作者在主角們的性格塑造上的用心,部份場景跟敘事更顯現出如同觀賞影集的畫面感,可惜的是史崔德的情史及調情功力實在是比他在辦案能力上搶眼太多,因此他終究無法成為我喜愛的警探之一,尤其是他跟每位女子的友誼進展速度,都難以佐證他是在渴求心靈伴侶,結局出乎意料,線索紛亂的散落在各個章節得小心翼翼以免錯過,但仍是有點不太公平的,因為某些關鍵點被隱藏,所以難以事先推論出事情經過和事實為何,只能隨著作者安排的步調走到最終結果。

     中文書名取得挺好的,符合了這個貫穿全書的人物─蕾雪兒的形象,彷彿身在霧中一樣模糊不清難以辨明,僅管每個人眼裡或心裡都曾被她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佔據,鮮明強烈可無助於用來理解她真正的想法、行為和動機,是故文末雖已將預留的伏筆和未解的案情徹底揭露,仍令人困惑,好像缺少了某一片拼圖,有點小小的遺憾。

image (20)  

文章標籤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角在大型電器製造公司的廣告部門上班,從他的視角敘述了象消失的事件經過,可以分為幾條線來看待象的消失,像是象消失前和消失後的社會反應、象和飼養員彼此之間的親密互動、主角對這事件的觀察及分析,以及最後他和為了取得資料來訪的女性編輯所對談的內容,在這之中失去的並不只是大象的主體,對主角而言他內心中關於大象的象徵意義也一同從世界上消逝,而那似乎是一種描繪不出具體形象卻很重要的事物。

    一星期過後,所有的騷動都復歸平靜,最後幾乎都看不見,反正一頭大象的消失不論是如何的違背常理,又偏離多大的日常性,都不會對這社會造成什麼巨大影響,民眾的生活還是一如往常,可見就算是不解之謎也沒有需要解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主角認為能夠商品化的東西必須具備的條件像是簡單化、功能性、統一性,因為在這個便宜行事的世界,其他的要素就算多特別也只不過是附加的東西,無法換取利益的事物都不具有任何意義。

    將這兩個部份相互對比,突顯了現在社會所重視的價值觀,沒有辦法換算成實際效益的事物都不需要被重視,甚至於在生活中都能被輕易的捨棄,或是被推擠至後頭逐漸遺忘,就算那有些是身為人類或是自己之所以能與其他人不同的原因也無所謂,如果簡單統一能夠解決一切的事情,又何必將事態複雜化?如果實際存在於現實中的龐然大物的消失,也只不過引起了這樣的波瀾,那麼尚未成形的夢想,無法具現的微妙情感,縱使消失了也實在無需訝異或感到驚慌。

2013-02-04_132853  

文章標籤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敘述者打從動物園要關閉,大象無處可去時就開始專注這頭老象引起的所有新聞議題,動物決定被城市豢養之後過了一年大象不見了。打從作品的開始,敘述者就非常細微地講起關於大象的新聞、媒體報導、記者的寫法等等。作品中提到怎麼樣就是沒有人肯承認大象是「消失」的,於是居民恐慌,警方探查,市長歸責到警方的安全制度維護上打轉。

其實這呈現出一種世界觀,人類依循在一個可以解釋、合理的秩序生活,宇宙是繞著「統一性」運轉,一旦有一天我們驀然發現世界失去應有的平衡,人們會往許多方面去尋找解釋出口,於是荒誕的情節去擦去,只留下可被允許的理性判斷。角色最終還是屈服在多數價值觀念的生命運作人生,關於大象消失這件事,或許當下曾經動搖過,但就如同多數新聞事件,隨著時間,用合理的解釋詮釋,也就變得很平常不過的事件,在人們腦海的記憶漸漸淡去。

作品比較有趣的是從喃喃的陳述,根據報導「忠實」轉述給讀者知道所有關於大象的事,是比較內在的、近乎客觀的、封閉的觀察。漸漸發展到後半段,敘述者與社會的交流,從他與一位女子的對話,他在轉述上漸漸從客觀走入主觀,而也因為與外在世界的連結,在整起事件上更變得十分特異且孤立於常態標準。只可惜最終事件落幕,一切又回到原來運轉的軌道,似乎從未興起任何波瀾。

murakami

文章標籤

江欣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書共分為六大章節來討論注意力、記憶、自信、知識、因果以及潛能等日常錯覺,每一項都有許多案例來幫助讀者進行理解、檢視和自我分析,所列舉的新聞或是事件都很有趣甚至是印象深刻,因此不需要花太多力氣,便能夠清楚的明白作者們所拋出的議題和企圖促使讀者進行何種反思,而且透過文中不時出現的小測驗,更是證實了其實我們沒有自己想像中能夠掌握自身的心智運作能力,或總是能正確的認知行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和成因,有些測試結果更是出乎意料,即便我在閱讀過程中一直小心翼翼的防範自己掉入謬誤或是被矇騙,但還是上了很多次當。

image (19)  

文章標籤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探案基本上我會認為是老福探案中比較特別的,其中營造的懸疑氣氛,可說是拍電影的最佳素材。因為有詛咒迷信,有詭異女子,加上荒原午夜,巨犬嚎聲,受害者慘叫,簡直就在山野中迴盪著恐懼的氣氛。我們都應該知道老福探案基本上都是由華生來轉述,這集呢,我認為華生可以說是主角,幾乎所有個觀察,陳述,都是由華生處理,老福則是突然現身案發附近,還被誤認以為是嫌犯之一,這是這本案件比較特別之處。

福爾摩斯探案雖說已經年代久遠,但我想柯南道爾所樹立出來的偵探原型,破案推理,角色互動,氣氛營造,還真沒有幾個可以超越。雖然近來比較少看到這類有趣的古典作品,但怎麼說,老酒還是比新釀的香醇,回味無窮。這本作品讀來還是被氣氛營造所眩惑。真像鬼故事,但終究還是要導回科學理性辦案,講求實證實據的路子。

Cover_(Hound_of_Baskervilles,_1902)

文章標籤

管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